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型建筑工業化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以工程全壽命期系統化集成設計、精益化生產施工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實現工程建設高效益、高質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業化。全面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使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質明顯提高,同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以新型建筑工業化帶動建筑業全面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造”品牌。
意見中提出:要加強系統化集成設計、優化構件和部品部件生產、推廣精益化施工、加快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強化科技支撐、加快專業人才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筑技術、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加快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建筑技術,同時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等新型工程建設模式,全面以智能建造技術為核心,實現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時代。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建筑業生產方式仍然比較粗放,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推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造方式轉變,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7月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鐵路局、民航局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是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總體目標,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有效拉動內需,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到202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立,產業基礎、技術裝備、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質量水平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環境保護效應顯著。推動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龍頭企業,引領并帶動廣大中小企業向智能建造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將現有各類產業支持政策進一步向智能建造領域傾斜,加大對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研究、基礎軟硬件開發、智能系統和設備研制、項目應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對經認定并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智能建造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企業購置使用智能建造重大技術裝備可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進口稅收優惠等政策。推動建立和完善企業投入為主體的智能建造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鼓勵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投向智能建造領域。各相關部門要加強跨部門、跨層級統籌協調,推動解決智能建造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
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各地要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相關政策措施,明確目標任務,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長效機制,打造多種形式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單位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示范應用工程,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產業工人隊伍。
四、加強后備人才培養,鼓勵企業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為智能建造發展提供人才后備保障。建立評估機制。各地要適時對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相關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重點評估智能建造發展目標落實與完成情況、產業發展情況、政策出臺情況、標準規范編制情況等,并通報結果。
五、營造良好環境。要加強宣傳推廣,充分發揮相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學協會的作用,開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宣傳貫徹、技術指導、交流合作、成果推廣。構建國際化創新合作機制,加強國際交流,推進開放合作,營造智能建造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文件精神,積極響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十三個國家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加快推進工程建造技術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設工程專業技術人員理論與技能水平,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認證中心(以下簡稱“中國建研院認證中心”)決定聯合北京中培國育人才測評技術中心共同組織實施智能建造師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及等級考試工作。
2006年,經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薦,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獲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頒發的《認證機構批準書》。認證中心作為中國建研院開展認證工作的實體,依托在院已有的國家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防災研究中心、國家建筑節能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供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十余個國家(部)級中心的資源支持下,對外開展認證業務。
智能建造師是以土木工程專業為基礎,融合計算機應用技術、工程管理、機械自動化等發展而成的工程建造+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高度融合型人才,是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工地、智慧城市、智慧消防等智能智慧建設項目的建設者和實施者,是新型建筑工業化背景下的新時代工匠。其主要培養方向是培養一批既懂傳統工程建造技術和項目管理知識,又懂BIM技術、裝配式建筑技術、綠色建筑技術、建筑大數據等新建筑技術的高度融合型、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其目標是培養一批面向未來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寬廣、實踐能力突出、科學與人文素養深厚,掌握智能建造的相關原理和基本方法,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能勝任一般土木工程項目的智能規劃與設計、智能裝備與施工、智能設施與防災、智能運維與管理等工作,是具有創新能力和領導意識的社會棟梁與專業精英。
在新型建筑工業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相關政策在智能建造領域的不斷傾斜,未來智能建造市場潛力大,專業人才需求旺盛。2016年《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具體指出,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20%;到2025年,比例將達到50%以上。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推測,在未來10年內,非住宅建造項目將因全面的數據化在全球范圍節省0.7-1.2萬億美金的工程施工費用和3-5千億的運營費用,預計到2022年,我國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達到57%左右,加上已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國內智能建筑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元級別。而隨著我國對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等智能智慧化建設項目的強有力推動,以及社會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未來將全面實現智能智慧化人文生活,其市場潛力和規模更加無法估量。
在傳統工程建造技術和建筑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社會發展需求下,智能建造師與傳統建造師共同承擔著我國建筑行業新的發展方向和未來。隨著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和推動,做為新時代的工匠人才,智能建造師也將會是下一個建設時代的引領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