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流
無論中小學如何減輕考試負擔,最后還是要面臨中考。
雙減政策出臺后的文件指:,除初中畢業生升高中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外,其他考試不具有甄別、選拔功能。也即是說,義務教育階段最后的中考決定升學選拔。
中考依據考試分數選拔錄取。以考試分數為依據的普職分流,是當前的共識,也成為當下的群體性焦慮。
“推遲普職分流,起碼得讓孩子讀完高中”、“建議取消中考,避免過早分層”。近期針對中考普職分流的諸多觀點接連引發熱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目前的情況屬于“過早分流”,因為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建議普及高中教育,如果有困難,可以考慮縮減為十年制義務教育。
推遲或取消普職分流有可行性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推遲或者取消普職分流,在當前均不現實。
圖/圖蟲創意
因為目前我國高中教育資源不均衡,取消中職、職高的后續措施,必然是把其轉型為普高,但是這樣一來,這些普高會成為高中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院校。
高中要像義務教育階段那樣實行就近免試入學,需要加快推進高中均衡發展,取消超級高中、示范性高中,但這無疑將是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
熊丙奇認為,結合各地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國可采取的措施是,不再強調普職比相當,允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彈性調整普職比。
雖說普職比大體相當,從數據上來看,2019年初中畢業生1454萬人,普通高中招生839萬人,占比約58%,全國普職比大致為6:4。
而在一些一線城市,比例會更加失衡。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規模60309人,職業高中招生規模6067人,普職比約10:1。
更普遍的社會共識,是要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讓人們認識到技術出身,也可以有同樣的尊嚴、社會地位以及體面的收入。這也是我國職業教育努力發展的方向。
那么,把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縮減學制實行十年一貫制可行嗎?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認為,人的成長不僅有知識的學習,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需要體驗、歷練、甚至磨礪。學生也不能過度呵護,孩子們不宜在溫室中成長,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需要合適的壓力和度量。
2
推移
比推遲或取消普職分流更進一步的想法,是干脆取消中考。
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梁建章發表觀點,建議取消中考,避免過早分層。
有人覺得不現實,也有人覺得取消中考有案例可循。
韓國在1976年取消了中考,由于沒有中考,也就沒有分數排名、學校排名這樣的評價。
然而,韓國寬松的小學和初中,將升學競爭的壓力集中到了高中階段。
為了爭取首爾大學等名牌大學的入場券,畢業后獲得更高的薪水和職業發展機會,高中階段嚴重的課外培訓、學業負擔等問題同樣存在。
日本初中生升高中雖然也需要考試,不過既可以通過“中考”這樣的一般入學考試,也可以通過“保送”這樣的推薦入學考試。當然了,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相對保險的“保送”,也就是推薦入學作為第一選擇。
高中階段,日本的復讀生,聲勢并不亞于我國的“高四”復讀生。東京大學考試中的復讀生被稱為“浪人”,而且數量始終在三成左右,最高接近一半。
“浪人”還分層級,復讀一次叫“一浪”,兩次叫“二浪”,三次以上就叫“多浪”。
取消中考,是將學習培訓、升學競爭等壓力,往后推移到了高中、大學階段。
反觀國內,當下學生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中考、高考的激烈競爭。
背后的現實,是學生考不考得上211、985、“雙一流”等名校,將來的職場乃至社會生活,就有可能遭遇各種顯性或隱性的歧視和限制。
專家指出,現有的以中高考升學率高低配置生源的分層辦學格局,是教育理念偏頗而導致的教育管理、辦學目標等的一系列失衡。失衡是長期、復雜的問題,有教育系統本身,也有社會文化、大眾心理等多種因素綜合形成。
基于此,解決當下升學焦慮的路徑和方法,或許并不在教育本身,而是在教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