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終于圓了一個小學生家長幾年來的心愿,讓孩子到四川廣元一所山村小學——范家小學,蹭了21天暑托班的課。
為啥要跑老遠去蹭農村孩子的課呢?因為這是一個純玩的托管班——掏鳥窩、抓螃蟹、搭木屋、做竹筏……作為父母,初心很簡單,讓孩子利用假期,有質量地好好“玩一玩”。
說老實話,對于孩子的教育,我也焦慮。但我焦慮的內容跟孩子媽媽不太一樣——她擔心的是孩子的作業、睡眠、成績,以及在學校有沒有喝夠水。我則焦慮,孩子看上去每日辛苦受“教育”,但是“育人”這事兒好像被落下了。
幾年前,我了解到范家小學的小班教育理念和新穎的情景教學模式,著實讓我興奮不已。
有張照片令我印象深刻——在河灘邊上,幾個范家小學的學生正在聊天,一位小姑娘微笑著扭頭看向鏡頭,眼睛里清澈的光芒,透露出她的陽光與自信。
低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正為完成作業而疲憊不堪,睡得晚、起得早。一直被批評貪玩的小孩,其實一點兒也沒好好玩過。
咱孩子平時體驗不上這種小班教育,暑假蹭個課總可以吧!于是,9個從城市遠道而來的孩子“旁聽”了這次范家小學的“夏校”托管班。
在這里,城里的孩子們不再沒日沒夜地寫作業,而是跟著村里孩子的節奏,早睡早起,爬山、戲水,抓蛤蟆、編竹筏……邊玩,邊學,邊體驗。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了老師是如何巧妙地設計“課程”結構、編排“教學”方法,如何和孩子們充分互動。例如參觀范家水電站以及后續的知識梳理,老師前期準備的專業性讓我都有點吃驚。
在這20多天里,老師和孩子們可以一起蹲在地上研究竹筏模型的承載能力,可以一起下廚制作美食,可以興致盎然地躺在操場上數星星!
這次“夏校”,孩子們在教室里的時間超出了我的預料,但孩子們沒有坐不住。所有的學習和實踐,都是潤物無聲,不區分哪節是美術、哪節是科學、哪節是語文,老師們把不同的任務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看似隨意,實則用心。這樣的學習快樂而深刻,孩子的天性得以發揮。孩子們在試錯中進步,這不就是教育應該有的樣子嗎?
范家小學的校長和各位老師,在一所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小學,帶來了一場如此前衛的教育“實驗”,他們努力的成果可以從一些小細節看到。
這些城里來的孩子剛開始時還有些拘謹,而村子里參加托管班的孩子們既懂事大方又痛快利落?;蛟S城里的孩子們在既有教育環境里待得太久,真讓他們去撒歡兒了,他們還得去學習怎么撒歡兒才能獲得最佳體驗!
雖然“夏校”才21天,但孩子身上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變得愿意擔當、敢于突破了。看著這些變化,我也沒之前那么焦慮了。
經過這次“夏校”,我開始反思,我們原來是不是期待太多,才塞給孩子太重的“負擔”?這問題,每個家長都該好好思量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