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2018年的40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速8%,遠超歐美的1.7%,也遠超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4%)。其中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投資占GDP總額的比例——中國為42%,印度34%,美國只有21%(1997~2017年數據)。
答案是不行,在GDP的平衡式里,“凈出口(即貿易順差)= 儲蓄 投資”。中國是因為儲蓄率高,投資才能占GPD的42%;如果像希臘這樣低儲蓄、中等投資規模,都會累計產生巨額貿易逆差、巨額財政赤字,更不能指望做高投資了。
與美國相比,在2015年之前的20年是中國軟件行業缺失的20年。起步晚、產品弱、中高端市場被ORACLE、SAP、微軟占領,沒有形成多少產品、技術、人才和資本上的積累。2015年“SaaS元年”以來,幾百億砸下來,終于看到一些起色。我們需要的是“高投入—優秀產品—激發高需求—營收高增長—繼續高投入“的循環。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企業軟件”支出占GDP的比例還達不到全球平均水平(根據Gartner、國家統計局 2019年數據)。但軟件占比低,是軟件生產力不足,而非無需求。說白了,沒有優秀的產品,就沒有高需求。
首先,2020年綿延不斷的疫情對這一切有個突然的沖擊。疫情期間,線月份之后,國內的疫情仍然會影響出行,我剛看了一下,今年我取消的機票有整整十張;所以線上的習慣仍然被保留 —— 開個100人的線下會,線上有幾百人看直播。
十年前,用戶有問題都習慣直接打400電話。隨著微信的普及,越來越多用戶轉用IM(即時通訊)咨詢問題。對用戶來說,這有兩個好處:服務端可以安排同一個人來服務,信息連貫不用每次從頭說起;中國人在社交上比較靦腆,更習慣用IM這種非即時的方式,甚至與陌生人交談時喜歡打字勝過語音。
我最近沒有用過火眼云或探跡的產品(上次用是2017年了),并不能做出直接評價。但我認為這是未來兩年中國SaaS產品的重要趨勢——基于多方數據、基于更好的數字化基礎,提供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數字化工具,這相當于美國的“linkedIn + 郵件營銷”。而且這不限于營銷云,銷售云、服務云、行業SaaS都有這樣的機會。
做行業SaaS,首先要靠一個工具SaaS去占領市場,無論是哪一個細分市場,我們需要去做一個好的、高質量的、客戶容易用起來的SaaS工具,去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得到一定的客戶數量。如果能夠成為某個領域的行業第一當然是最好的,“行業第一”的市場地位會很有價值。
無論是巨大的餐飲、服裝等一級行業,還是小到“運動鞋制造”這樣小的細分行業,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的SaaS公司都會非常有價值,第三第四名的機會就很小了。我在《SaaS創業路線圖(廿五)護城河在哪里?》中也講過,先切入細分市場,這是更快、也更穩的競爭策略。(文末有原文鏈接)
增值業務不僅是企業的增值收入這么簡單,它還能更好地去綁定客戶。比如做集中供貨,從供應鏈角度來服務客戶;比如用金融的方式、移動支付的方式,去把客戶更好地粘在你的產品上。如果能夠進一步地把你的客戶的客戶都粘在你的產品里,大家組成一個網,當然就更好了。
SaaS系統是客戶業務運作中很重要的一環,行業SaaS公司的產品遲早會介入到客戶的整個業務中。這時就有可能產生雙邊效應,進一步形成網絡效應。比如滴滴,一邊有出租車司機和專車司機,另一邊有大量的乘車用戶。
當我們通過一個SaaS工具把兩邊的市場、甚至是整個網絡搭建起來,就像我前一篇很熱的文章《SaaS創業路線)他們闖出中國SaaS 2.0》(文末有原文鏈接)提到的SRM供應商管理系統一樣,它能夠把一個行業的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供應商串成一張網。首先,它形成了一個極好的護城河;其次,透過SaaS產品它能更深地去介入這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改造,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通過觀察美國和中國的市場,我認為中國的SaaS公司將會創造出的商業模式、或者說收費模式、或者說為客戶帶來價值的模式,會跟美國的SaaS公司非常不同,我們的整個復雜度可能會更高,但是也會更落地、更能夠直接地幫到我們各個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化的改造過程。
當前我們各行業里產業互聯網的基礎很薄弱;不僅是信息化的基礎、數據的基礎,還包括整個業務鏈條打通的問題。基礎薄弱、需求更深、更難以滿足,中國SaaS公司因此反而有可能獲得更深入的創新機會,也許5~10年后的成就會比美國SaaS公司更大。
為何國內的通用型SaaS沒有像硅谷SaaS產品那樣爆發?除了客戶需求不一致、軟件工程基礎弱、產品力不足、全社會數字化基礎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工還不夠貴。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工人很便宜,手工工廠就不會大規模購買機器人代替。甲級寫字樓里,996的公司也是類似的道理 —— 別以為員工加班是免費的,其實加班費早就包含在工資、獎金或期權里了。
最近半年,也有不少比較傳統的做軟件項目或OP軟件的企業CEO找來,希望我給他們的SaaS化產品轉型提供一些建議。我的那本書《SaaS創業路線圖》中有講到相關內容;和他們幾次深度交流后,我初步總結了一下。
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考明源云的做法,他們的原有OP產品是房地產開發商ERP(截止2020年上半年仍占大部分營收);2014年開始轉型SaaS,選擇了不同的場景“售樓SaaS”(云客,目前的主力SaaS產品),這個決策有三個優點:
另一個例子是廣聯達(主產品是工程造價軟件及BIM),從官網上也能看到,他們的數字供采業務為建筑行業提供采購建筑材料與設備的信息,是開發商造價估算之后的下一個工序。這就更進一步了,是我說的“商業SaaS”的范疇 —— 為客戶提供IT工具之外的增值服務。
關鍵則是負責人。如果公司規模還不大(200人以內),建議由CEO親自帶領創新團隊,并把大部分時間放進來。如果公司規模已經較大,可以考慮找到一個非常信任的人;Ta最好來自公司內部,這樣協調團隊外的資源比較有效率。
做長期投資,最底層的邏輯永遠是要考慮價值增加速度的:我投入100元買了A公司的股票,一年價值能增加多少?也就是說,A公司一年盈利(即資產增加)為多少?如果能增加10元,就遠超定期存款及3年期國債(4%)。但其經營的不確定性(風險)要高很多 —— 也許下個季度該公司的經營可能遇到新困難、營收及利潤會發生下降;但也可能增長很好,利潤大幅上升,股票價值就會大幅增長。
截止2020年12月31日,道瓊斯、中國上證A股、中國深證A股、港股恒生指數平均PE(市盈率)分別為:27.7、16.61、34.51、12.58,而納斯達克、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平均PE分別為:37.0、35.82、64.91
直觀上也不難理解,一個SaaS公司如果今年做了1億新購收入;第2年續費率105%(包括增加坐席數、也包括交叉銷售新模塊,減去流失客戶的應續金額)就很低成本地獲得1.05億的收入(這部分的成本率約為20~30%,毛利很高);如果新購部分還有30%的增速、帶來1.3億的新客戶收入,總體就有2.35億營收。這個增速是很驚人的。后續年份繼續這樣增長,續費部分既穩定、毛利率又很高,這樣的公司股票收益自然可觀。
從歷史上看,投資市場理解PS估值需要不短的時間。在美國,先接受PS估值方式的是一級股權投資市場上的VC(風險投資)和PE(私募股權投資);美國二級市場上散戶很少,基金經理們都是專業投資人,理解SaaS模式也有個過程。
在中國,VC和PE從2014年開始就逐漸接受PS估值;雖然2015年號稱SaaS元年,但2017~2019年我相信幾乎所有的VC/PE對中國的SaaS模式是否能走通都產生了疑慮。在2020年,隨著美國SaaS公司的PS再次突飛猛進(是有一定業績支撐的),中國股民也開始接受PS估值。
實際上,中國這么大、有創業之心的人這么多,我們業內有句話:任何一個新的產品方向,全國都有20個團隊正在做。只不過大家都還沒宣傳,互相看不到而已。我就偶然會遇到兩批天南地北的創業者和我說幾乎相同的新創意(當然從職業操守來說我不會串雙方的信息)。
觀其原因,首先是產品好,能用新方法解決客戶的老痛點;其次是公司的業務管理很成熟 —— 從高管到主管,目標管理、商機預測、引領性指標、人的激勵,各方面都有一套方法。我自己跟著一起開會都覺得長見識,沒見哪家SaaS公司能達到這個水準的。
一個是對打造標準銷售打法的建議和堅持。如果沒有一套從獲客到成交的SOP(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只靠優秀銷售代表的個人能力,團隊永遠無法成功復制。做出高質量的SOP很難,但只要寫出第一稿的文字,就有了不斷改進的基礎。
另一個幫助是推動深度使用CRM。后面幾個月明顯看到,我們在開周會的過程中,通過CRM及運營系統的其他數據,很容易抓到堵點、很容易發現某個團隊蓄客或轉化率方面的問題,也容易發現某個個人的能力及工作態度問題。這些對業務管理有深遠影響。
很多SaaS公司的銷售體系都會使用高提成、PK賽、銷冠發iPhone等強激勵手段,這并沒有錯。但要注意兩點:第一,注意保持純粹的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而非以業績為中心的不擇手段;第二,強激勵需要配套強管控。
在2015年初,我所在的創業公司幾乎同時開了上海、杭州、廣州、深圳4個分公司,這些總經理及其小班子基本都是2014年在北京總部直銷部門干過6~12個月的。從銷售打法SOP,到招聘、培訓、日常業務管理、激勵方法、團隊運營手段,以及文化底蘊,全都有標準套路。這樣的團隊到崗當月就能招聘到大團隊,次月就能出高業績(成交周期4~6周)。
我有個同學是海底撈高管,他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要解決:擴大營收要靠開分店,開分店最缺店長。以往每個店是一個店長、一個副店長;副店長成熟了,就出來自己開分店。可這樣太慢啊!所以后來改了店內管理架構,一個店長帶著3個副手,分別負責餐廳的前、中、后三個管理崗位,而且還進行輪換,這樣培養人才的速度就快多了。
此外,本系列文章上一篇《(107)銷售體系薪酬獎金設計案例》也提到:主管級設計收入,應明顯高出基層崗位,這是為了吸引人才晉升。同樣的,總監的年設計收入要明顯高于主管、總經理要明顯高于總監,以此類推。感興趣讀者可在文末找到原文鏈接。
從被動的熱線客服轉到SaaS公司定義的客戶成功,是巨大的不同。從崗位目標、工作方式、組織激勵、業務運營都沒有多少類似之處。有的SaaS公司把客戶成功部與實施部放在一起,也運行得很順暢,這說明實施顧問更適合轉型做CSM(當然,也不排除學習能力很好的熱線同事可以轉型得很成功)。
很多企業到這時候才發現:公司缺乏業務規劃及組織發展規劃能力;業務決策流程、還是以CEO為中心臨時決策;VP們沒有系統思考能力也沒有得到上級的信任根本不敢創新;執行公司策略的過程中,中層干部不敢向上爭取、只會拼命壓制下面同事的意見最終造成強烈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