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走訪合肥市各城區住宅小區發現,部分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硬件設施到位,小區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并且進行定時收運。而在不少小區記者也注意到,單元樓棟前依然佇立著藍色、綠色等分類標識的垃圾桶,居民無序投放垃圾的現象依然隨處可見。有的小區盡管設立了“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但形同虛設。據居民和物業人員反映,對垃圾類別的區分還存在諸多不足。
1日上午,記者在明光路力天大廈公寓樓注意到,該小區采用密閉清潔屋的形式設置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占地約20平米,整體外觀為密閉框架結構垃圾房,箱體上標注著常見垃圾的所屬類別以及處理流程。記者看到,按照“四分類”標準,該投放站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并在旁邊設有“可回收垃圾分類區”。采訪時,一小區住戶拎著兩袋生活垃圾在投放點附近徘徊,“不知道該往哪個口扔垃圾。”隨后,現場一名督導員上前給該業主演示如何使用投放站投遞垃圾,“這個垃圾投遞口感應開啟,投遞之后可以自動關閉。”該業主顧女士告訴記者,小區的垃圾房雖然建成2個多月,但自己仍然不太會操作。“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容易混淆,而且這個新的垃圾分類設備使用起來很不習慣。”記者觀察發現,在短短20分鐘內,小區多名業主因對投放站如何投放垃圾“找不著入口”而放棄投放。
“我家里就有三四個垃圾桶,廚余的、有害的、其他的,小區里分類設施很方便,感覺扔垃圾并沒有比以前更麻煩。”隨后,記者來到位于壽春路上的市政府宿舍小區,有業主陸續將打包好的垃圾放在小區集中投放點。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一處垃圾集中投放點外,小區內看不到其他垃圾桶。小區業主劉女士告訴記者,她參與垃圾分類一年多時間,對垃圾類別能大致分清楚,但偶爾還是會混淆,把不知道怎么分的垃圾都扔進了“其他”垃圾桶。因為很多居民對垃圾類別細分的知識不足,她希望物業和社區可以加強宣傳和科普。不少居民表示,“每天小區產生最多的垃圾不是廚余垃圾,而是其他垃圾,因為很多廚余垃圾都混進了其他垃圾里。”
隨后,記者走訪蜀山區多家小區發現,小區樓下原有的垃圾桶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還有督導員不時在投放點旁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不過,記者在現場留意到,仍有不少居民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直接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內。記者從物業處了解得知,多數垃圾分類投放點屬于開放式的結構,該小區督導員并不是全天在崗,因此有居民會在督導員不在時將沒有進行分類的垃圾扔進桶里,給垃圾分類工作帶來不便。小區住戶余女士告訴記者,樓下的垃圾桶剛撤走時,大家都很不習慣,有居民認為去集中的垃圾投放點扔垃圾很麻煩,就直接把垃圾放在小區樓下等著保潔人員打掃,經過物業人員和志愿者的勸說后,這種情況才得以改善。“現在多數居民也比較自覺去垃圾分類投放點扔垃圾,但是不是真的歸類投放了,有時就是一個形式。”
記者在阜陽北路凌湖路交口某小區看到,小區每棟居民樓下都擺有三個垃圾桶,不過多數垃圾桶都比較陳舊,上面的標簽經過風吹日曬變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已經損壞,居民表示,“是想分類扔垃圾也不知道該往哪個垃圾桶里扔。”在一棟居民樓下,記者看到此處擺放的三個垃圾桶上貼著的標簽均是“其余垃圾”,該棟居民樓居民告訴記者,樓下的垃圾桶每天都有專人過來清運,但桶上面的標簽也是變來變去的,“我們扔的時候也比較隨意,基本上就是隨便找個沒裝滿的垃圾桶就直接扔進去了。”在位于省城銀屏巷的萬達中心名宅小區,記者注意到,小區各棟單元樓下依然擺放著敞開式垃圾桶,里面的垃圾也并未分類。記者詢問小區居民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一事,居民表示并不清楚。
記者在探訪省城多家小區的過程中發現,目前集中投放點是少數小區的標配,但仍有一些集中投放點建成后有待完善,并未投入使用。在不少老舊小區等住宅樓,小區樓道及樓道口處設置的垃圾桶依然承擔大量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重要角色。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位置的選擇,讓不少市民覺得“美中不足”,“感覺不太雅觀,一進大門就看見這個垃圾分類投放點。”某小區業主告訴記者,集中投放點離有些樓棟住戶距離太遠,很多業主不愿意走,加上每天垃圾袋消耗得很快,如果再碰上下雨天更麻煩。不少小區住戶告訴記者,盡管小區早早設立了垃圾分類投放點,選址就在進出小區門的必經之路上,但這也讓部分居民在高興之余多了一絲煩惱。對于樓棟相距投放點較遠的住戶來說,要穿過整個小區中心廣場才能到達投放點,給他們投放垃圾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而對于距離投放點較近的住戶來說,他們則擔心夏天氣溫高,是不是會有異味飄出。
記者隨后聯系該小區物業,物業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投放點一般需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便于環衛車輛清運和物業人員管理,最好設在道路兩邊;二是盡量減少對小區環境的影響,如設在已有空地上,盡量不破壞綠地;三是方便居民正常投放,這需要考慮居民日常出行線路,最好是外出時順路丟垃圾,而不會來回折返。“一般來說,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位置的滿意率,可以達到80%至90%。”物業管理人員表示,有的居民覺得垃圾投放點離得太遠,扔垃圾增加時間成本,有的居民擔憂垃圾投放點離得太近會給日常生活起居帶來不便,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物業也會不斷加強垃圾分類日常管理工作。
3月1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走訪合肥市各城區住宅小區發現,部分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硬件設施到位,小區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并且進行定時收運。而在不少小區記者也注意到,單元樓棟前依然佇立著藍色、綠色等分類標識的垃圾桶,居民無序投放垃圾的現象依然隨處可見。有的小區盡管設立了“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但形同虛設。據居民和物業人員反映,對垃圾類別的區分還存在諸多不足。
1日上午,記者在明光路力天大廈公寓樓注意到,該小區采用密閉清潔屋的形式設置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占地約20平米,整體外觀為密閉框架結構垃圾房,箱體上標注著常見垃圾的所屬類別以及處理流程。記者看到,按照“四分類”標準,該投放站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并在旁邊設有“可回收垃圾分類區”。采訪時,一小區住戶拎著兩袋生活垃圾在投放點附近徘徊,“不知道該往哪個口扔垃圾。”隨后,現場一名督導員上前給該業主演示如何使用投放站投遞垃圾,“這個垃圾投遞口感應開啟,投遞之后可以自動關閉。”該業主顧女士告訴記者,小區的垃圾房雖然建成2個多月,但自己仍然不太會操作。“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容易混淆,而且這個新的垃圾分類設備使用起來很不習慣。”記者觀察發現,在短短20分鐘內,小區多名業主因對投放站如何投放垃圾“找不著入口”而放棄投放。
“我家里就有三四個垃圾桶,廚余的、有害的、其他的,小區里分類設施很方便,感覺扔垃圾并沒有比以前更麻煩。”隨后,記者來到位于壽春路上的市政府宿舍小區,有業主陸續將打包好的垃圾放在小區集中投放點。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一處垃圾集中投放點外,小區內看不到其他垃圾桶。小區業主劉女士告訴記者,她參與垃圾分類一年多時間,對垃圾類別能大致分清楚,但偶爾還是會混淆,把不知道怎么分的垃圾都扔進了“其他”垃圾桶。因為很多居民對垃圾類別細分的知識不足,她希望物業和社區可以加強宣傳和科普。不少居民表示,“每天小區產生最多的垃圾不是廚余垃圾,而是其他垃圾,因為很多廚余垃圾都混進了其他垃圾里。”
隨后,記者走訪蜀山區多家小區發現,小區樓下原有的垃圾桶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還有督導員不時在投放點旁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不過,記者在現場留意到,仍有不少居民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直接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內。記者從物業處了解得知,多數垃圾分類投放點屬于開放式的結構,該小區督導員并不是全天在崗,因此有居民會在督導員不在時將沒有進行分類的垃圾扔進桶里,給垃圾分類工作帶來不便。小區住戶余女士告訴記者,樓下的垃圾桶剛撤走時,大家都很不習慣,有居民認為去集中的垃圾投放點扔垃圾很麻煩,就直接把垃圾放在小區樓下等著保潔人員打掃,經過物業人員和志愿者的勸說后,這種情況才得以改善。“現在多數居民也比較自覺去垃圾分類投放點扔垃圾,但是不是真的歸類投放了,有時就是一個形式。”
記者在阜陽北路凌湖路交口某小區看到,小區每棟居民樓下都擺有三個垃圾桶,不過多數垃圾桶都比較陳舊,上面的標簽經過風吹日曬變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已經損壞,居民表示,“是想分類扔垃圾也不知道該往哪個垃圾桶里扔。”在一棟居民樓下,記者看到此處擺放的三個垃圾桶上貼著的標簽均是“其余垃圾”,該棟居民樓居民告訴記者,樓下的垃圾桶每天都有專人過來清運,但桶上面的標簽也是變來變去的,“我們扔的時候也比較隨意,基本上就是隨便找個沒裝滿的垃圾桶就直接扔進去了。”在位于省城銀屏巷的萬達中心名宅小區,記者注意到,小區各棟單元樓下依然擺放著敞開式垃圾桶,里面的垃圾也并未分類。記者詢問小區居民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一事,居民表示并不清楚。
記者在探訪省城多家小區的過程中發現,目前集中投放點是少數小區的標配,但仍有一些集中投放點建成后有待完善,并未投入使用。在不少老舊小區等住宅樓,小區樓道及樓道口處設置的垃圾桶依然承擔大量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重要角色。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位置的選擇,讓不少市民覺得“美中不足”,“感覺不太雅觀,一進大門就看見這個垃圾分類投放點。”某小區業主告訴記者,集中投放點離有些樓棟住戶距離太遠,很多業主不愿意走,加上每天垃圾袋消耗得很快,如果再碰上下雨天更麻煩。不少小區住戶告訴記者,盡管小區早早設立了垃圾分類投放點,選址就在進出小區門的必經之路上,但這也讓部分居民在高興之余多了一絲煩惱。對于樓棟相距投放點較遠的住戶來說,要穿過整個小區中心廣場才能到達投放點,給他們投放垃圾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而對于距離投放點較近的住戶來說,他們則擔心夏天氣溫高,是不是會有異味飄出。
記者隨后聯系該小區物業,物業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投放點一般需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便于環衛車輛清運和物業人員管理,最好設在道路兩邊;二是盡量減少對小區環境的影響,如設在已有空地上,盡量不破壞綠地;三是方便居民正常投放,這需要考慮居民日常出行線路,最好是外出時順路丟垃圾,而不會來回折返。“一般來說,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位置的滿意率,可以達到80%至90%。”物業管理人員表示,有的居民覺得垃圾投放點離得太遠,扔垃圾增加時間成本,有的居民擔憂垃圾投放點離得太近會給日常生活起居帶來不便,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物業也會不斷加強垃圾分類日常管理工作。
“垃圾分類,全民行動”“給垃圾分家,為城市減負”……《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目前合肥市各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如何?3月1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走訪合肥市各城區住宅小區發現,部分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硬件設施到位,小區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宣傳,并且進行定時收運。而在不少小區記者也注意到,單元樓棟前依然佇立著藍色、綠色等分類標識的垃圾桶,居民無序投放垃圾的現象依然隨處可見。有的小區盡管設立了“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但形同虛設。據居民和物業人員反映,對垃圾類別的區分還存在諸多不足。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傻傻分不清楚”1日上午,記者在明光路力天大廈公寓樓注意到,該小區采用密閉清潔屋的形式設置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占地約20平米,整體外觀為密閉框架結構垃圾房,箱體上標注著常見垃圾的所屬類別以及處理流程。記者看到,按照“四分類”標準,該投放站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并在旁邊設有“可回收垃圾分類區”。采訪時,一小區住戶拎著兩袋生活垃圾在投放點附近徘徊,“不知道該往哪個口扔垃圾。”隨后,現場一名督導員上前給該業主演示如何使用投放站投遞垃圾,“這個垃圾投遞口感應開啟,投遞之后可以自動關閉。”該業主顧女士告訴記者,小區的垃圾房雖然建成2個多月,但自己仍然不太會操作。“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容易混淆,而且這個新的垃圾分類設備使用起來很不習慣。”記者觀察發現,在短短20分鐘內,小區多名業主因對投放站如何投放垃圾“找不著入口”而放棄投放。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居民向物業管理人員反映,該處集中投放點的感應器壞了,“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箱體沒反應打不開。”“我家里就有三四個垃圾桶,廚余的、有害的、其他的,小區里分類設施很方便,感覺扔垃圾并沒有比以前更麻煩。”隨后,記者來到位于壽春路上的市政府宿舍小區,有業主陸續將打包好的垃圾放在小區集中投放點。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一處垃圾集中投放點外,小區內看不到其他垃圾桶。小區業主劉女士告訴記者,她參與垃圾分類一年多時間,對垃圾類別能大致分清楚,但偶爾還是會混淆,把不知道怎么分的垃圾都扔進了“其他”垃圾桶。因為很多居民對垃圾類別細分的知識不足,她希望物業和社區可以加強宣傳和科普。不少居民表示,“每天小區產生最多的垃圾不是廚余垃圾,而是其他垃圾,因為很多廚余垃圾都混進了其他垃圾里。”?多個小區集中投放點“形同虛設”隨后,記者走訪蜀山區多家小區發現,小區樓下原有的垃圾桶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還有督導員不時在投放點旁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不過,記者在現場留意到,仍有不少居民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直接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內。記者從物業處了解得知,多數垃圾分類投放點屬于開放式的結構,該小區督導員并不是全天在崗,因此有居民會在督導員不在時將沒有進行分類的垃圾扔進桶里,給垃圾分類工作帶來不便。小區住戶余女士告訴記者,樓下的垃圾桶剛撤走時,大家都很不習慣,有居民認為去集中的垃圾投放點扔垃圾很麻煩,就直接把垃圾放在小區樓下等著保潔人員打掃,經過物業人員和志愿者的勸說后,這種情況才得以改善。“現在多數居民也比較自覺去垃圾分類投放點扔垃圾,但是不是真的歸類投放了,有時就是一個形式。”記者在阜陽北路凌湖路交口某小區看到,小區每棟居民樓下都擺有三個垃圾桶,不過多數垃圾桶都比較陳舊,上面的標簽經過風吹日曬變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已經損壞,居民表示,“是想分類扔垃圾也不知道該往哪個垃圾桶里扔。”在一棟居民樓下,記者看到此處擺放的三個垃圾桶上貼著的標簽均是“其余垃圾”,該棟居民樓居民告訴記者,樓下的垃圾桶每天都有專人過來清運,但桶上面的標簽也是變來變去的,“我們扔的時候也比較隨意,基本上就是隨便找個沒裝滿的垃圾桶就直接扔進去了。”在位于省城銀屏巷的萬達中心名宅小區,記者注意到,小區各棟單元樓下依然擺放著敞開式垃圾桶,里面的垃圾也并未分類。記者詢問小區居民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一事,居民表示并不清楚。記者在探訪省城多家小區的過程中發現,目前集中投放點是少數小區的標配,但仍有一些集中投放點建成后有待完善,并未投入使用。在不少老舊小區等住宅樓,小區樓道及樓道口處設置的垃圾桶依然承擔大量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重要角色。希望集中投放站位置更合理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位置的選擇,讓不少市民覺得“美中不足”,“感覺不太雅觀,一進大門就看見這個垃圾分類投放點。”某小區業主告訴記者,集中投放點離有些樓棟住戶距離太遠,很多業主不愿意走,加上每天垃圾袋消耗得很快,如果再碰上下雨天更麻煩。不少小區住戶告訴記者,盡管小區早早設立了垃圾分類投放點,選址就在進出小區門的必經之路上,但這也讓部分居民在高興之余多了一絲煩惱。對于樓棟相距投放點較遠的住戶來說,要穿過整個小區中心廣場才能到達投放點,給他們投放垃圾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而對于距離投放點較近的住戶來說,他們則擔心夏天氣溫高,是不是會有異味飄出。記者隨后聯系該小區物業,物業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投放點一般需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便于環衛車輛清運和物業人員管理,最好設在道路兩邊;二是盡量減少對小區環境的影響,如設在已有空地上,盡量不破壞綠地;三是方便居民正常投放,這需要考慮居民日常出行線路,最好是外出時順路丟垃圾,而不會來回折返。“一般來說,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位置的滿意率,可以達到80%至90%。”物業管理人員表示,有的居民覺得垃圾投放點離得太遠,扔垃圾增加時間成本,有的居民擔憂垃圾投放點離得太近會給日常生活起居帶來不便,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物業也會不斷加強垃圾分類日常管理工作。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吳夢君劉靜文實習生王曉露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