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日,11歲的劉宗琦穿著青島海牛足球俱樂部的球衣,和他的搭檔一起登臺,在國棉二廠子弟小學全校同學面前,表演了姜昆、唐杰忠的經典相聲作品《著急》。雖然中間因為忘詞一度尬場,但兩人滑稽的神態和小大人式的表演,還是讓臺下的同學們捧腹大笑。
12月20日周五晚,伴隨著一首朗朗上口的定場詩,劉宗琦開啟了他當晚的演出。那天晚上,在位于青島市平度路的青島文化館5樓小劇場,他講了評書《三蒸骨疑案》的第三十一回。“縣衙門公堂問罪,后花園井底撈尸”的故事情節在劉宗琦的演繹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記者的腦海里,現場觀眾也聽得入了迷,只有劉宗琦跳出故事情節,跟觀眾開個小玩笑的時候,臺下一片寂靜的氣氛才有點活躍的意思。
別看現在的劉宗琦表演起評書來游刃有余,但其實他是相聲演員出身。劉宗琦從小就熱愛傳統曲藝,當他的同學們都在追圣斗士星矢、足球小將大空翼的時候,劉宗琦則視姜昆、唐杰忠、馮鞏、牛群為偶像,平時最愛聽相聲磁帶。用他的話講:“能用說話的方式把人逗樂了,我覺得特別牛。”
大學畢業后,劉宗琦如愿做了一名相聲演員。小到商場開業演出,大到地方電視臺春節晚會,只要有合適的演出機會,他一次都不想錯過。值得一提的是,畢業那年,劉宗琦還參加了CCTV-3《挑戰主持人》欄目,獲得了月冠軍。
劉宗琦:“我師父經常告誡我們后輩,做藝先學做人,一定要勤學苦練,練好基本功,才能繼承傳統、創新發展。之所以拼命接演出,參加各種節目,就是為了積累演出經驗,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在傳承中有所創新。”因為勤奮,剛畢業的劉宗琦靠著演相聲,一個月就能掙一萬多元,這讓他成了同齡人中的高收入者。
雖然收入可觀,但作為一個基層演員,劉宗琦有時候還是得不到最起碼的尊重。“記得有一次在一個飯店演出,一個歌舞節目結束后,我和搭檔上臺了,剛要開口說話,臺下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客人扯著嗓子嚷起來,說讓我們滾下去,他想看跳舞。”那場演出,劉宗琦和搭檔強忍著憤怒講了5分鐘,之后草草收場,離開了那個飯店。在此之后,同樣的情節還發生過好幾次。
雖然離開了舞臺,但劉宗琦始終放不下傳統曲藝,隔三岔五和以前圈子里的好友相聚,時不時地去看朋友的演出。有一陣子,參加臺里組織的慰問演出,劉宗琦突然發現自己居然上臺開始緊張了。“這不行,相聲必須得重新拾起來。”打那時候起,劉宗琦開始周末晚上回青島曲藝社演出,第二天再一大早趕回去工作,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
劉宗琦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青島的曲藝氛圍非常好,侯寶林先生還在青島組織了全國相聲評比會,馬三立、常寶華、常寶豐、范振鈺等相聲名家悉數登場,揚名全國。劉宗琦:“在曲藝傳承整體不振的當下,作為年輕的曲藝人,有責任和義務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這也是作為一名文化館曲藝干部的責任。”劉宗琦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為了培育有曲藝氛圍的演出場所,讓傳統文化惠及百姓,2017年,青島市文化館發起并開設了“青島群星書場”,這是青島首個曲藝惠民演出場所,完全免費觀看,每周五晚上準時開講。可以說,“青島群星書場”是重塑青島曲藝輝煌的一次試水。
作為“青島群星書場”的負責人,32歲的劉宗琦已經在群星書場表演了上百場演出,也見證了書場由最初的平淡到如今大受歡迎的發展過程。“我們書場主要有評書、相聲、快板等曲藝類節目,2017年至今,已經有包括我在內的50多名演員登上了書場的舞臺,為觀眾們免費奉上了超過兩百場節目。”
“我之前對傳統曲藝并不了解,不是因為不想了解,而是因為沒有機會,是群星書場給了我了解傳統曲藝的機會,讓我對曲藝文化有了興趣。”來自市北區的鐘女士是“青島群星書場”的忠實粉絲,因為看了劉宗琦的一場評書表演,成了曲藝愛好者,之后每周五都會準時來到書場聽書。在她看來,與其說群星書場是個小劇場,不如說它是個平臺,是讓老百姓真正了解曲藝進而尊重和熱愛曲藝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