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民間稱謂較多,如: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石鏡等等。在傳統民宅大門前很常見(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門、徽州祠堂的版門等等)。在傳統牌樓建筑(如牌坊、欞星門)中也有類似抱鼓石的夾桿石(也有稱門擋石的),它是牌樓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構件,主要是起穩固樓柱的作用。
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古時候的門沒有鉸鏈、合頁等,是靠門枕和連楹(宋代稱雞棲木)來固定門扇的,如果沒有門枕來抵住門框,開關門扇時就會搖晃不定。后來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的面積,門外枕石部分也相應地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后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枕的實際功能作用,并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
漢白玉通體潔白,也用于雕刻佛像等,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為人像雕刻材料。 從中國古代起,就用這種石料制作宮殿中的石階和護欄,所謂“玉砌朱欄”,華麗如玉,所以稱做漢白玉。天安門前的華表,金水橋,宮內的宮殿基座,石階,護欄都是用漢白玉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