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創業者彭小姐,上月參與了五場形式各異的沙龍,這個月也有幾場將參與的沙龍。在她看來,這些沙龍讓公司的品牌和個人知識體系均受益匪淺。東莞創業潮興起,各類創客孵化器不斷涌現,隨之而來的各種以圈子為需求的“私人訂制”型沙龍風生水起。
上周六9時30分,南城天安數碼城一樓的3W咖啡廳異常熱鬧。大廳內,副市長賀宇率財政局、科技局、相關鎮街主要負責人正在調研相關情況,而咖啡廳小會議室內,50余小微企業主正在參與“互聯網+腦震蕩”經驗分享沙龍,臺上,蜂巢咖啡負責人賴萬里正在分享經驗。
這個名為“互聯網+腦震蕩”二維碼企業同學會的沙龍,從5月起至今,幾乎每周末都會舉辦一場“無主題”和“有主題”的分享會。與前幾次一樣,此次的參與者大多數是一些年輕的創業者,也囊括了一些在傳統制造行業耕耘多年的企業主。
這類分享會與以往定位“高大上”的大咖分享會不同,幾乎每個參與者都有發言機會,不管是尋求合作,亦或是創業碰到困惑,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私人訂制”話題。當一位創業者提出眾籌模式的困惑后,現場幾位有過眾籌經驗的創業者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詳細給出了建議并同時坦率地透露出自己面臨的困惑。在參與者看來,這類分享更接地氣。
事實上,今年以來,東莞這類大大小小的創業者圈子沙龍、聚會不斷涌現。僅以跨境電商創業者圈子來看,各種干貨分享會、貨源對接交流會等就不計其數。廣東企幫董事長柳更生說,其組織的“廣東企業家群友聚會—商戰問道總裁沙龍活動”去年在東莞舉辦了多場,僅上個月來看,在東莞就舉辦了3場300人以上的沙龍。
東莞自去年底興起創業型咖啡吧,更是成為這類創業圈子舉辦各種沙龍的主要場所之一。位于松山湖的蜂巢咖啡自從去年12月開業以來,成為目前東莞創業人群交流的主要平臺,這個平臺主要以香港某商學院為基礎,經常舉辦各種沙龍、培訓、對接和論壇活動。
在網來咖啡負責人王先生看來,雖然各種創業型互聯網咖啡廳會有競爭,但想要行業共同進步,就得抱團發展。這家咖啡廳在去年12月,由59位電商從業者眾籌了100萬所打造,是東莞首家眾籌模式O2O互聯網主題咖啡吧,他也坦言,運營至今也會碰到一些困惑。因此,希望能多舉辦這樣的交流,雖然相互會有競爭但關系不大,共同進步才是發展之道。在東莞不少互聯網圈子沙龍上,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90后的王勇,目前已是第3次創業,其創辦的小飛蟲網絡科技公司是天馬創業營的成員,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很有沖勁,但是缺乏系統學習和對戰略的把握。而這類主題各異的創業者交流沙龍,正是他所需要的。“不同經驗不同層次,通過這類沙龍可以相互認識,甚至可以合作進行優勢互補。”
在二維碼同學會負責人劉華看來,之所以創辦這一分享平臺,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享受免費教育,因此從創立之初就定位為“互聯網+免費教育”平臺。“大咖不是經常能請到,其實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很多,這類創業者更了解東莞實情。”劉華說,二維碼同學會是由東莞20余家企業共同創辦,目前為止全是公益性活動,只要你是創業者或即將創業的人,都可以報名參與,幾乎沒有門檻。
舉辦過多場廣東企業家沙龍的柳更生,在召集時就明確指出了沙龍的意義:抱團發展、資源整合、互惠互利。幾乎每場沙龍,都會有300名左右企業主參與,除了先進經驗分享,學習榜樣外,還會組織專家定期走訪相關企業,上門探討和解決企業碰到的問題。
在全國首家O2O整裝家裝平臺E空間的線下實體展廳內,就專門用一層樓設置為咖啡廳,而這個咖啡廳并不對外營業,每周都會舉行一些項目路演、分享會等活動。其聯合創始人彭小姐說,每次活動后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經驗總結,不斷磨合出更有新意、更適合圈子的“私人訂制”型交流方式。
同樣,與二維碼同學會功能相似的自發組織并不少,為了尋求更好的交流模式,往往這類交流最開始都不設主題,在經過一番討論找到需求后,下次再針對某一領域集合同行業圈子人士進行“私人訂制”,再次深入探討這一主題。
柳更生談到,前不久的一次沙龍,嘗試更換另一種風格,結果有少數企業家不太適應也不理解。“每場沙龍風格會有不同,如同請吃大餐,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人喜歡吃不同的菜系。”柳更生稱,總體來說新的嘗試是好的開始,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愿望,但會不斷嘗試新的形式來把握沙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