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省城西寧面對困惑積極創新,在雙創的表現上可圈可點:依托并強力推進孵化平臺建設、持續完善平臺功能、全面提升孵化水平;孵化基地由“單打獨斗”向“集群聯動”轉變、服務方式由“傳統模式”向“線上線下”轉變等如此一橫一縱,使西寧孵化服務工作領跑全省,同時也將西寧作為首批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的地位凸顯出來。
“雙創”正在西寧這片熱土催生出蓬勃活力。經過西寧市各級人社部門的不斷努力,全市創業孵化基地由2014年10家增至2018年22家(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從2家增至6家),孵化面積由38萬平方米增至43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2400戶,各類大賽獲獎200余項,獲得專利、軟著400余件,帶動就業1.5萬余人,有3家孵化基地在孵企業年收入達億元級,4家基地在孵企業年收入達5000萬元級。
“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將變配電網絡監測、控制、計量與供電管理工作有機融合,采用先進的分布式處理,應用網絡通訊及現場總線技術,并配備全智能化測控裝置,讓用戶實時掌握變電站運行情況,直接對相關設備進行操作,及時排查故障原因,迅速處理,確保供電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這是記者在西寧市城西區綠色產業孵化服務中心看到的全省首家配電室監控系統工作時的場景。
談及這幾年在孵化基地的體會,青海泰喆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解彥由衷地說:“可以心無旁騖地做事,得益于孵化中心提供的軟硬件幫助,對我們這些企業來說很重要,在這里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政策信息,也能資源共享,還能得到一些幫扶,是我們的及時雨。”
踏出荊棘路,敢為行業先。西寧市城西區綠色產業孵化服務中心在尋標對標中,明確了新的坐標系“依托綠色產業,服務綠色產業,提升綠色產業”。他們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創業創新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綠色經濟全面發展,開展實質性的促進綠色產業具體項目,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把服務落實到企業上,把綠色產業促進工作有序化、項目化、服務化,堅持生態鏈條建設,從輸血式生態補償轉變為“造血式”上下游共享補償,形成圍繞綠色發展的產業鏈,創造科技閃光點,發揮區位優勢,彰顯綠色特質。
“孵化器對初創企業非常重要!”西寧市城西區綠色產業孵化服務中心主任鳥振琳深有感觸。他用了一個形象比喻:一粒種子,只有植入沃土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創新創業的種子,必須扎根于良好的發展環境,才能成長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企業就像一顆種子,在孵化器生根、發芽、成長、開花乃至結出豐碩果實,孵化器政策就如土壤和不可或缺的陽光。
企業要想發展,技術的進步、人才的集聚是最根本的,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西寧市城東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也在竭力打造智慧園區、就業港灣。據了解,在新時代新環境下,城東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融合“互聯網+大數據”先后建立基地線上智慧園區管理系統和“青海人才港”人才招聘平臺,創業就業雙輪驅動創新,打造智慧型孵化器,更好地服務企業,在配套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同時為創業、就業提供線上一站式服務鏈條,有效融合創新要素和互動環境,打造健康和諧、文化開放、富有挑戰性的“雙創”聚集區。目前已完成園區管理平臺數據錄入企業100余家,各類信息300余條;青海人才港已完成招聘企業錄入200余家,錄入待就業人數500余人。
有源才有活水來。目前,西寧市已納入聯動孵化范圍創業創新孵化基地19家,29名基地從業人員參加孵化器專業化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在孵企業享受房租減免達1000余萬元,吸納各級創業創新大賽優秀獲獎項目(企業)35個,聯動孵化優秀畢業企業35戶,新建成并投入使用湟源縣創業孵化基地、城東區創新大廈、城北區農民創業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北川工業園區創業創新孵化基地、西寧創業創新園項目正在建設中。
同時,全市5所大中專院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在孵1年以上企業已達264戶,吸納6名省級千人計劃人才為在孵企業進行創業輔導,支持11家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建立總額達2400萬元的孵化資金,滿足在孵企業資金需求,形成“以孵化推動經營,以經營支持孵化”的良性運營機制;西寧市創業創新聯動孵化信息服務平臺的建成使用,有力地支持了西寧市創業孵化服務線上運行,進一步提升孵化服務水平。
櫛風沐雨,玉汝于成。作為全民創業的重要載體之一,孵化基地已然成為催生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實現創業企業騰飛,擴大就業崗位,落實就業政策的重要平臺。隨著“雙創”工作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西寧市創業孵化工作也逐漸走向成熟。
強大的創業創新“磁場”背后,是西寧市政府堅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西寧市雙創工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引領,持續推動行政審批減環節、簡流程、壓時限、提效率、優服務;以創新為基因、以服務為宗旨,堅持不懈地致力于為中小微企業服務,與孵化基地共同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孵化基地由“單打獨斗”向“集群聯動”轉變。城西區大學生創業孵化服務中心投入運行,標志西寧市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的到來。各級人社部門、民營企業、大中專院校等主體積極借助“雙創”東風,主動投身創業孵化服務工作,全市創業孵化服務之路就此開啟。
服務方式由“傳統模式”向“線年,西寧創業聯動孵化信息平臺投入運營,構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孵化服務模式。信息平臺作為全市最大的虛擬孵化資源集群,成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大數據管理、孵化基地及在孵企業三級無縫對接,為擴大孵化政策覆蓋范圍、提高孵化服務效能、降低平臺運營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信息平臺訪問量已達17萬人次,為2000余戶企業提供了多項優質創業孵化服務。
服務功能由“低端單一”向“中高端多元”轉變。堅持以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投入2400萬元在11家創業孵化基地設立了孵化資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小額股權投資或債權服務,現已向15家企業注入短期周轉資金200萬元。孵化資金的設立,標志著西寧市創業孵化服務實現了由房租減免、創業培訓、政策落實等基礎性項目,向創業融資、市場營銷、法律維權、管理咨詢等中高端、多元化項目的延伸,有助于推動創業孵化平臺的可持續運行和提質升檔。
服務團隊由“非專業化”向“專業化”轉變。著力在打造專業孵化服務隊伍上下功夫,建立了“企業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三級輔導體系,組建了578人創業導師隊伍,同時,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培訓交流方式,不斷提升孵化從業人員業務水平,推動孵化服務團隊向專業化、高效化轉變。2018年末,全市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從業人員總數達到346人。
顯而易見的是,一種“外部引入、內部培育”的創新模式正在西寧市建立,“我們以高質量發展為重點,打造研發孵化加速成果轉化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讓雙創元素更豐富、土壤更肥沃、人才更集聚,是我們的責任。為此,我們將不斷提升全市孵化基地服務能力,提供創業創新的沃土,讓廣大創客在西寧創業創新有動力、無后顧之憂。”西寧市就業服務局創業科科長馬海峰稱。(宋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