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以經濟領域為重點,將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與寧夏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緊密結合起來,為今后寧夏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全會指明了寧夏經濟發展的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加快推進寧夏產業轉型升級。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把產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高效集約、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十八大確定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和主要任務。我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拉動和資源消耗以及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產業結構層次低、科技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與保持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合作和如期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可謂找準了“短板”,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無疑會促進寧夏經濟發展的新跨越。
二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是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基本方針。寧夏目前已基本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在這一階段,按照工業化發展規律,城鎮化已成為促進工業化進一步發展和促進以規模經營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同時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全會從寧夏實際出發,按照“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的思路,從制定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到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作了全面部署,這就抓住了促進寧夏經濟發展的“總引擎”。
三是加快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內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是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基本方針。寧夏經濟發展“短腿中的短腿”就是對外開放水平低,如對外經濟依存度長期徘徊在10%以下,與全國平均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遠。全會從寧夏這一實際出發,以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為平臺,提出要搶抓國家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新機遇,打造向西開放先行區的任務和目標,從而把對外開放這一公認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捷徑”或“發動機”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全會強調了必須以深化改革來促進經濟發展。李建華書記在《決定》征求意見時說:“發展和改革是一對親兄弟”。這科學地闡明了改革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即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所有改革都是為了更有效地促進發展。為了保證經濟發展任務目標的實現,全會以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指針,強調完成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與此相適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其關鍵就是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凡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時,通過充分履行政府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以及加強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全力打造投資洼地、企業發展福地、干事創業基地,努力建設在西部最優、比東部更優的投資發展環境,為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