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現在已經普及了,從之前的小黃車,到后來的摩拜,再到青桔和哈羅正式入場,共享單車的規模已經初具,但是由于共享單車的發展比較快,所以一些制度不太完善,阻礙了正常的交通,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北京市交通委的這一政令,再次傳達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市場上的共享單車存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實際所需。即便從我們的日常經驗出發,也不難得知這一點。這兩年來,我們在街頭總是看到新車不斷涌現,舊車卻沒人管,以致于日積月累之下,形成了“單車墳場”之類的奇觀。大量的單車涌入,給城市管理造成了極大麻煩,一些城市積極劃出“紅線”,要求企業控制投放總量,及時回收舊車。但從現實來看,所謂的“禁投令”名存實亡,許多企業當面一套背面一套,在“跑馬圈地”思維指導下,不停地制造和投放新車,卻有意疏忽后續的管理責任。其結果是,把好處攬到自己的懷里,一地雞毛卻都留給了別人。
這次清理行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單車企業有了主動性,而不只是“禁投令”下的被動為之。據悉,滴滴會把25萬輛小藍單車以2∶1的比例置換成青桔單車,摩拜也會將70萬輛橙色單車置換為35萬輛美團單車。這里的“置換”,意味著不僅投放新車,還得負責把舊車收回。不要小看這個主動性,它意味著商業模式的變化,企業從“搶賽道”到“重運營”的改變。其內在邏輯是,資本不持續燒錢后,企業指望“以數量取勝”也不再現實。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企業必然選擇的路徑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對接行政層面的規范管理與資源配置。只有符合監管框架,再輔以服務提升,才能腳踏實地,實現真正的創新。
共享單車從狂熱回歸到理性,再次證明了一些互聯網模式的脆弱性。前幾年,共享經濟火速崛起,在出行、住宿、金融諸多領域攻城略地,甚至動不動打出“顛覆”“革新”的口號。但如今回頭看,有多少創新是凌空蹈虛的幻想?又有幾家企業能成功繞過傳統商業的痛點?事實證明,雖然技術變遷一日千里,但“新”“舊”之間絕非涇渭分明的關系,多數時候,是“舊”孕育了“新”,后來者需要保持對傳統的敬畏。從根本上講,“舊事物”已經完成對真實世界的嵌入,包括與政府、資本和消費者打交道的基本規則。互聯網看似裝上了翅膀,但飛得再高,也得回歸現實,學會和條條框框相處,收拾好自己的爛攤子。
在共享單車領域,一些企業在平臺規則尚不完善、商業模式尚未驗證之際,便在資本的助推下大肆擴張,已經被證明是不夠理性的。比如押金方面,個別企業偷換概念、擅自挪用,其結果是坑害了無數消費者;又如單車停放、維護、回收方面,多數企業都喜歡當“甩手掌柜”,給我們的道路秩序和治安管理徒添麻煩。現在我們需要意識到,對創新固然要包容審慎,但對某些“有好處沒風險”的創業模式,不應該過于寬容了。應該讓它們學會,自己的屁股自己擦,自己的雞毛自己掃。
文章轉自人民網,如有問題請聯系刪除。http://www.gysj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