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制定的《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向社會進行了公布。
該《規劃》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制作出來的,可以看作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農業強國的保障性規劃。作為真干農業、愿干農業、深耕農業的人士,這是一個大家都應該認真學習的好規劃!農業的實干家們對抓住未來農業的機遇,在《規劃》中完全能夠可見一斑。
在國家層面的頂層戰略規劃中,該《規劃》是實事求是的,筆者認為該《規劃》具有戰略接地氣、不回避現狀、謀劃有遠近的三大特點。
戰略接地氣。每一種戰略篇章中都有相應的落地項目與之匹配。不像過去某些規劃,看起來到處都寫得很好,但在其中找不到落腳點,對于農業實干家而言過多虛言。
不回避現狀。該《規劃》中承認了當前我們的很多不足,尤其讓筆者振奮的是,對兩個現狀的描述。一是“農業科技重大原創性前沿性成果不多,科技立項與評價機制不健全,科技和生產兩張皮現象突出”的問題描述。如果按照前些年上的農業科技項目計算,我們的農業科技成果早已是世界強國了??上?,我們的農業科技項目大多淪為了一種補貼,科技內涵不過是一個門面包裝而已。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農產品深加工發展滯后,產銷市場銜接不暢”的問題描述。作為從事農業咨詢的工作者,為當前我國實施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式多而實質少的現狀感到深深地憂慮。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是一二三產業的堆砌和簡單組裝,堆砌和簡單組裝不過導致產業有而不融,單項分離發展而已。融合指什么?應當是一二三產之間產生各種良性反應,猶如氫和氧在一起不僅是氫氧,還要生成水,是1 1>2的效能。這里面是可以建立指標的,其指標就是將一二三產融合園區形成的產品和產值,與單列的一二三產業進行對比,產品綜合競爭力和綜合產值大幅升高(至少30%以上)的視為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效益,否則就是堆砌和簡單組裝,還有可能產生1 1<2的情況。
謀劃有遠近。《規劃》除了細致地指出了2018年到2022年的目標任務,還著眼遠景謀劃,按照兩步走的總體安排,明確了到基本實現現代化階段質量興農的目標。到2035年,質量興農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完全是協調同步的。
《規劃》提出了“四高一強”的整體目標。
“四高”。一是產品質量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大幅提升,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登記數量年均增長6%。二是產業效益高。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業增值空間不斷拓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5∶1,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提高到66%。三是生產效率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全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分別達到5.5萬元/人、4000元/畝、71%和0.56。四是經營者素質高。專業化、年輕化的新型職業農民比重大幅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更加規范。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職業農民占比達到35%,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認定數量分別達到10萬家、1萬家。
“一強”。即國際競爭力強。國內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生產服務比較優勢明顯提高,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能力進一步增強。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跨國涉農企業集團,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3%。
筆者認為《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是所有農業實干家們的行動指南!開啟了我國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快步邁進的時代。是所有農業夢想者們的機遇寶庫!值得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