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蝕是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的地貌過程之一,是以風為外營力的土壤侵蝕類型,是在風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質發生位移,從而導致巖石圈(或土壤圈)的損失和破壞過程。風蝕受氣候因子(風、溫度、濕度、降水)、土壤因子(表層物質的粒徑組成、含水量、容重、團聚體、有機質含量)、植被因子(植被類型、蓋度、生物量、空間分布)、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坡位、坡長、地表糙度、高程)的共同作用。在風蝕地區,當風速達到起沙風后,地表的沙粒開始移動,形成風沙流,在風沙流中沙子以懸移、躍移、表層蠕移等三證方式運動。在風沙流的作用下沙源地的表層物質(沙子、土壤等)逐漸被搬運到其他地方形成風蝕。
風蝕觀測就是對風蝕影響因子、風蝕量、風蝕強度的觀測。風蝕影響因子的觀測包括風的觀測、地表物質的觀測、土壤水分的觀測、植被的觀測、地形的測量等。
風蝕量是指一定時間內被風吹走的地表物質的量與堆積量之差,一般用厚度單位表示。風蝕強度是指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上的風蝕量,單位為cm/a。